绛州
曆史上直隸州一級的行政地名,自北周有這(zhè)一名稱,以後(hòu)多有興廢,元、明、清爲平陽府下轄縣的散州或省一級政權直接管理的直隸州。因興廢無常,其下所屬縣數量及位置多有變遷,大緻在今臨汾盆地南部縣域與運城盆地總管或知州官員駐地在今新绛縣及其周邊。新绛縣現屬山西省運城市,與山西省臨汾市所屬襄汾縣、侯馬市及運城市所屬稷山縣、聞喜縣相鄰。
中文名稱
绛州
行政區類别
中國(guó)古代三級或四級區域行政區
所屬地區
今新绛、汾城、侯馬、稷山、河津等
政府駐地
今新绛縣
地理位置
汾河下遊及涑水河上遊地帶
方 言
中原官話汾河片绛州小片
著名景點
龍興寺、绛守居園池、鍾樓、鼓樓、樂樓、绛州大堂等
機 場
運城關公機場、臨汾喬李機場
傑出曆史人物
王勃、薛仁貴、譚晶
地方曆史名産
澄泥硯、木版年畫
新绛縣古稱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浍二河穿境而過(guò)。绛州是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爲晉都(dōu),戰國(guó)時屬魏。南北朝時,北魏置東雍州,北周明帝改爲绛州。辛亥革命後(hòu)廢除州治改稱新绛。
時至今日,新绛縣面(miàn)積598平方公裡(lǐ),轄5鎮8鄉。
人口33萬。
縣政府駐城關(今龍興鎮)。
新绛縣轄8鎮、1鄉和1個開(kāi)發(fā)區: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萬安鎮、陽王鎮、泉掌鎮、橫橋鄉;共有220個行政村。
新绛縣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是運城盆地的一部分。中部有汾河、浍河自西向(xiàng)東流過(guò),兩(liǎng)岸爲河谷平原。
該縣是主要糧棉産區年,均氣溫27℃,年降雨量 550毫米,無霜期194天。
縣域經(jīng)濟
全縣現有耕地52.5萬畝,主要種(zhǒng)植小麥、棉花等。工業主要有紡織、機械加工、化肥、手工業等。
曆史沿革
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爲郇侯轄今新绛地,爲侯國(guó)。春秋時期,郇國(guó)爲晉所滅,此地屬晉。
戰國(guó)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後(hòu),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東郡。
秦仍屬河東郡。北部爲臨汾縣,西部爲長(cháng)修縣。臨汾舊城在今縣城北25公裡(lǐ)處(襄汾縣晉城村)。長(cháng)修故城在今縣城西北15公裡(lǐ)處泉掌鎮。
漢高祖時,封禦史杜恬爲長(cháng)修侯,長(cháng)修爲侯國(guó)。東漢改爲長(cháng)修鎮。
三國(guó)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
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鎮置東雍州。分臨汾縣爲太平縣和南太平縣。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鄰聞喜、曲沃二縣。北周明帝武成(chéng)二年(560)改東雍州爲绛州,徒聞喜縣龍頭城(今禮元鎮龍興堡)。武帝時複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縣玉壁。
隋代開(kāi)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廢正平郡,改爲绛郡。領正平(今新绛)、龍門、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等8縣。
唐武德元年(618)置绛州總管府。轄绛、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浍、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绛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等5縣。武德三年(620)罷總管府稱雄郡。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绛等7縣。貞觀中,绛州屬河東道(dào)。領治仍舊。五代襲唐制。
宋爲雄州,置绛郡防禦。轄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绛、垣曲等7縣。
金置绛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1218)升爲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興定三年(1219)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绛、平水等8縣。
元初爲中州,置绛州行元帥府,轄河、解二州各縣。後(hòu)罷元帥府,仍爲绛州,隸平陽路,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绛等7縣。
明爲绛州,屬山西布政司,隸平陽府,領稷山、垣曲、绛等三縣。
清初屬領仍舊。雍正二年(1724)改爲直隸绛州,領稷山、河津、聞喜、垣曲、绛等5縣。
1912年(民國(guó)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鹹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绛縣相區别,始改稱新绛縣,屬河東道(dào)。1927年(民國(guó)16年)廢道(dào),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guó)26年)新绛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guó)28年)民國(guó)縣政府移駐鄉甯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guó)34年)遷回。日僞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guó)34年)5月,新绛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kāi)(屬晉冀豫邊區太嶽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绛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guó)36年)4月,新绛縣城解放,成(chéng)立新绛縣人民政府。後(hòu)以汾河爲界,南爲绛南縣,屬太嶽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爲新绛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绛南縣并入新绛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chéng)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绛,下設3個分區。新绛分區轄新绛、稷山、河津、曲沃、鄉甯、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chéng)立(駐今臨汾市),新绛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chéng)立,新绛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绛并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複新绛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1年,晉南專署分爲臨汾、運城兩(liǎng)個地區,新绛屬運城地區。
1979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绛仍屬所轄縣之一。
2000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市,新绛仍屬所轄縣之一。
文獻記載
南北朝以前绛州,绛郡。雄。開(kāi)元戶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八。鄉一百七十六。元和戶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一。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屬晉,《左傳》曰:“晉人謀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陽绛邑縣是也。”三卿滅晉,其地屬魏,戰國(guó)時亦爲魏地。秦爲河東郡地。今州,即漢河東郡之臨汾縣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東汾北置平陽郡,又爲平陽郡地。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裡(lǐ)正平縣界柏壁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屬焉。孝文帝廢東雍州,東魏靜帝複置,周明帝武成(chéng)二年改東雍州爲绛州。
隋朝
隋大業三年廢州,爲绛郡。初,義師將(jiāng)西入關,大將(jiāng)軍進(jìn)次古堆,去绛郡十馀裡(lǐ)。
通守陳叔達堅守不下,高祖命廚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武德元年罷郡,置绛州總管,三年複爲绛州。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五裡(lǐ)。南北三百三裡(lǐ)。
八到:西南至上都(dōu)五百九十裡(lǐ)。東南至東都(dōu)取垣縣王屋路四百八十裡(lǐ)。東北至晉州一百四十裡(lǐ)。南至陝州二百裡(lǐ)。東至澤州四百四十裡(lǐ)。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裡(lǐ)。
貢、賦:開(kāi)元貢:梨,蠍,防風。賦:布,麻。
管縣九:正平,太平,萬泉,曲沃,翼城,聞喜,绛,稷山,龍門。
正平縣,望。郭下。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隋開(kāi)皇三年罷郡,改屬绛州。
十八年改臨汾縣爲正平縣,因正平故郡城爲名也。
汾水,東北自曲沃縣界流入。
浍水,東自曲沃縣流入。
柏壁,在縣西南二十裡(lǐ)。後魏明帝元年,於此置柏壁鎮,太武帝廢鎮,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於此改置绛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绛州於今稷山縣西南二十裡(lǐ)玉壁。按柏壁高二丈五尺,周回八裡(lǐ)。
晉祁宮在縣南六裡(lǐ)。《左傳》曰:“石言于晉魏榆。師曠曰‘石不能(néng)言,或憑焉。抑又聞之,作事(shì)不時,怨ゥ動于人,則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晉侯方築?祁之宮”。今按宮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宮西而合。隋末依宮馀址築堡,今名修義堡。
晉靈公台,在縣西北三十一裡(lǐ)。《左傳》曰“晉靈公不君,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即此台也。
武平故關,在縣西三十裡(lǐ)。高齊時置,周平齊廢。
晉齊姜墓,在縣南九裡(lǐ)。申生之母也。
骊姬墓,在縣南八裡(lǐ)。
太平縣志
太平縣,緊。南至州五十裡(lǐ)。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太武於今縣東北二十七裡(lǐ)太平故關城置泰平縣,屬平陽郡。周改泰平爲太平縣,因關名。隋開(kāi)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年改屬绛州。
汾水,在縣東二十九裡(lǐ)。
太平故關城,在縣東北二十七裡(lǐ)。
白波壘,在縣東南十二裡(lǐ)。後漢末黃巾賊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築壘。
子奇壘,在縣東三十裡(lǐ)。後秦王姚興遣弟義陽公平字子奇,與征虜將(jiāng)軍狄伯支等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陷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敗,將(jiāng)麾下三十騎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將(jiāng)四萬人皆爲魏所擒。今按此壘西臨汾水,壘側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處也。
趙盾祠,在縣西南十八裡(lǐ)。
李牧祠,在縣東北十三裡(lǐ)。
晉公孫杵臼、程嬰墓,并在縣南二十一裡(lǐ)趙盾墓茔中。
萬泉縣志
萬泉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二十裡(lǐ)。本漢汾陰縣地,屬河東郡。又薛通城者,後魏道(dào)武帝天賜元年,赫連勃勃僭号夏,侵河外,於時有縣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西去漢汾陰縣城八十裡(lǐ)築城自固,因名之。武德三年,於薛通故城置萬泉縣,屬泰州。縣東谷中有井泉百馀區,因名萬泉。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屬绛州。
曲沃縣,緊。西至州五十裡(lǐ)。本晉舊都(dōu)绛縣地也,漢以爲绛縣,屬河東郡。
後漢加“邑”字,屬郡不改。晉改屬平陽郡。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十裡(lǐ)置曲沃縣,屬正平郡,因晉曲沃爲名。隋開(kāi)皇三年罷正平郡,改屬绛州。
绛山,在縣南十三裡(lǐ)。出銅。
汾水,西南去縣二十二裡(lǐ)。
浍水,在縣南二裡(lǐ)。
绛水,在縣東南三裡(lǐ)。
漢绛縣,本春秋晉都(dōu)新田也,在縣南二裡(lǐ)。周勃爲绛侯,即其地也,今号绛邑故城。
陉庭故城,在縣西北三十裡(lǐ)。《左傳》“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