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陽市西北35公裡(lǐ)磊口鄉清涼山東南麓修定寺舊址上,屹立着一座華麗壯觀的古塔,俗稱“唐塔”,又名“修定寺塔”。門楣上镌刻三世佛,故名“三生寶塔”。此塔建于唐朝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到貞元十年(公元794年)之間,素有中國(guó)第一華塔之稱,是全國(gu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定寺塔的塔基乃北齊時物,平面(miàn)呈八角形,外表用浮雕磚鑲嵌,基座外緣有散水。就基座殘迹看,雕磚圖案有力士、樂伎、飛天、滾龍、飛雁、帳幔、花卉以及仿木建築結構的鬥拱等達30多種(zhǒng)。工藝精緻,細膩入微。
修定寺因爲四面(miàn)山勢狀若城垛,取名天城寺。東魏時,改名城山寺;北齊天保年間,文宣帝高洋巡幸此山,見二水寺前合流,命改合水寺。“天城”、“城山”、“合水”,從這(zhè)些名稱的變換中,我們既可以想見這(zhè)座寺院的地理環境,又可體會出命名者“樂水”、“樂山”的意趣。到了隋代,又被改稱修定寺。該寺毀于清末,唯有寺院的一座佛塔幸存下來。
修定寺塔是一座單層磚砌浮雕方塔,通高20 米左右。塔基平面(miàn)呈八角形,下爲束腰須彌座。塔身殘高9.5 米, 塔身四面(miàn)均爲8.25 米寬,外壁用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不同形制的浮雕磚3775 塊嵌砌而成(chéng),共達300 多平方米。圖案有佛像、弟子、菩薩、天王、力士、武士、侍女、飛天、伎樂、青龍、白虎、猛獅、大象、天馬、巨莽、花卉、彩帶等72 種(zhǒng)。從總體看,呈桔紅色,古樸而又不失其秀麗。塔刹爲紅、黃、綠三彩琉璃構件,映日則光彩奪目。
修定寺塔,建造藝術極其罕見,系單層方型浮雕磚舍利塔。因塔身表面(miàn)遍塗一層桔紅色,故又稱“紅塔”(現紅色大部分已脫落)。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約16米,由塔基、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chéng)。
全塔遍嵌高浮雕磚,四隅裝有馬蹄形團花角柱,兩(liǎng)側加滾龍攀緣副柱。上檐外挑,形成(chéng)雨棚,凹腰葫蘆飾爲頂蓋,遠看外貌如一頂座北朝南華貴的方轎,近觀通體爲華麗壯觀的磚浮雕,有頭梳圓髻、身穿袍服的真人,有面(miàn)部豐腴、足蹬雲履的侍女,有淩空飄蕩、輕歌漫舞的飛天,有赤身裸體、身紮兜肚的童子,有英武雄壯、頂盔貫甲的武士,有頭戴尖帽、緊衣長(cháng)衫的胡騰人等。此外還(hái)飾有青龍、白虎、花卉、彩帶等圖案,形象生動而逼真。
須彌座以上爲塔身,塔身爲四方形,構圖爲佛帳雕飾。四外壁均爲豐富多彩的雕磚嵌砌,題材十分豐富。上爲托塔力士,鋪首銜環連綴琉蘇華纓,網眼垂穗成(chéng)飛沿。每邊垂挂着團花編織系銀鈴的六條彩帶,輕盈飄擺。彩帶之間,有優美的人物,雄健的動物,美麗的花卉織綴成(chéng)巨大的帳帷。空間以蔓草、團花填補。
南壁辟拱券門,額頭獸面(miàn)鎮守,券伏左爲青龍吞雲,右爲白虎吐霧。兩(liǎng)側侍立四臂金剛,面(miàn)部猙獰,渾身筋肉隆起(qǐ),兩(liǎng)手向(xiàng)上各執兵刃,兩(liǎng)手向(xiàng)下舞動擴張,勇武強悍。此塔身構圖講究、結構嚴謹,因此遠覽整體,古樸大方,莊嚴瑰麗,近視則繁缛密緻,精巧絕妙。
古塔周圍群山環繞,樹木蔥籠,溪水潺潺,環境幽靜。塔北1公裡(lǐ)的清涼山麓,還(hái)有“金水池”、“雞鳴犬叫(jiào)石”、“元寶石”等名勝。